慈光山全球資訊網

文◎王明坤

前言

早期印度民間信仰的文化裡,有諸多不同層次的天界與天神,佛陀很善巧地將其轉化成,修行者的內心某種不同層次的特質。「大梵天」—印度教最高的天神,就在這種轉化的機制下,祂代表了修行慈、悲、喜、捨的禪者,其內心所呈現出的一種聖潔的人格特質。

四梵住—慈、悲、喜、捨是出世間的橋樑

「四梵住」,是指修習慈、悲、喜、捨這四種不同情緒的特質,令心安住於潔淨之境,所以稱為「梵住」(梵︰清淨之意)。它是世間最美麗的情緒,是邁向出世間法(脫離憂、悲、惱、苦)的主要道路之一。是故,慈、悲、喜、捨這四種不同情緒的特質,在佛法禪修中,是相當重要的禪修所緣之一。所以四梵住不是教條,更非口號,它是一種心的柔軟劑,是步入解脫道的推進器。因為,透過慈、悲、喜、捨,在禪修中培育出與解脫道相應的人格特質。所以,四梵住可以說是「出世間」的橋樑。

慈心作意—慈心觀

四梵住「慈」(Metta),是一種心量,一種洋溢著溫馨、柔和、善意的情緒,不是那種母親對子女的關愛與期待,它比較像朋友間所傳遞出來的善意。經文對「慈」的作解是:「無憎」、「無恚」、「無害」之心。簡言之,亦可稱為「善意 」。善意的心是柔軟的、溫和的、由衷的、無礙的,是一種美麗的情緒。是故,以一種祝願的方式期望眾生(包括自己)獲得幸福與安樂就是「慈」。因此,面對他人時,應檢視自己的態度,是否慈柔、友善。

至於針對自己又當如何呢?就以當下的經驗來說,比如,內心有不耐煩的感覺產生,嘗試以「慈」來面對,告訴自己:這是當下我正在經歷的心境,我應學會怎麼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相處,學會接納它、不排斥它,學會用更大的包容及友善來面對它。由此可知,「慈」並非是一種單向(他)的給予,而是雙向(我、他)的對待。也就是說,要以一種祝願的方式,期望他人跟自己皆能獲得幸福與安樂!這就是「慈心作意」。所以,「慈」只是由衷地釋出善意,它並不等同於一般的「愛」。因為「愛」是一種深度的黏著!一種沉重的負擔!它意味著要為對方無止盡地提供幸福與快樂。而「慈」,同時也是另兩個梵住—「悲」與「喜」的基礎。

註一:「無憎」—意指對自己或他人不起瞋恨心。

註二:「無恚」—意指對自己或他人不起憤懣心。

註三:「無害」—意指不迫使自己或他人的身心陷入困境或危境。

悲心作意—悲心觀

「悲」(Karuna),有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善意(慈心)看待世間,面對世間的苦迫,令自己內心產生擠壓、揪痛的感覺,此刻,有一股強烈的動機,要去瞭解痛苦的起因(苦集)並且有消除掉它(苦滅)的企圖。具體來說,「悲」就是一種瞭解跟同情,一種易地而處的心情。如以這樣的出發點來與人相處,你會發現能更輕易地與對方溝通,別人也很容易從你的身上感受到真誠的訊息,感受到你由衷的關懷之情。

不只是對待別人,也同樣要以「悲」來對待自己。或許,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對自己往往也會產生不滿意!比如,覺得自己不夠機警、不夠小心、不夠努力、不夠聰明……等等。「悲」就是在面對這樣的自我影像時,不再是以評估、批判的模式作反應,而是以瞭解的態度來思量;這些正在糾結的情緒,掀起這樣不適的感覺,對我的心有這樣的衝擊!有這樣的影響力!同樣地,如內心有不耐煩的感覺產生時,面對它不做批判!譬如︰事情那麼多,怎做得完呢?煩死了!這件事老是搞不定,煩透了!……等等。只以瞭解的態度,去感受當下身心,被熱惱侵襲的不適感。之後,激起一股強烈的動機,亟欲脫離它!所以,「悲」是見到世間許多疾苦的無助和荒謬,心中希望自己和他人皆能脫離!這就是「悲心作意」。而「悲」仍以「慈」—無憎、無恚、無害,這種慈柔、善意為基礎。爾今,「慈悲」已然成為宗教的愛心標誌,大都致力於社會救濟的人道關懷,而喪失了培育心智的極佳指南。

註:以上,並非在貶抑社會慈善救濟的價值,人道關懷是重要的社會基礎之一,也是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元素之一。這裡主要是在說明四梵住「慈悲」所表達的意涵,純粹是以「禪修」的角度而言,有別於社會救濟「愛心」所表達的語意,它與人道關懷並不抵觸。

喜心作意—喜心觀

「喜」(Mudita),巴利文的原意是:對美好與良善之境,由衷地以分享、欣賞的心來對待!看到那些可尊可敬的美善之境,自然就會升起一股愉悅歡心的情緒。這股愉悅歡心的情緒是美麗、莊嚴的。其中,很重要的是真誠—由衷地欣賞和讚歎別人美善的行徑,而不是一種場面性的社交語言。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也是佛教修行的下手處。修行就是在人類既平常又平凡的良善情緒裡,發現它的美好,開發它並進一步淨化它。所以當你經歷到自己或他人的快樂時,內心由衷地以慶幸、感恩、欣賞、分享的情緒回應世間、回應境界,就是「喜心作意」。希望快樂能被提升,快樂之因能被瞭解,以獲取更高品質的快樂,並能夠維持這樣的快樂,這即是「隨喜」。

四梵住的禪修—「喜」,若不以慈—無憎、無恚、無害的善意為基礎,就無法引發愉悅快樂的心境;沒有愉悅快樂的心境,就不能由衷地以慶幸、感恩、欣賞、分享的情緒回應世間、回應境界;沒有由衷地以慶幸、感恩、欣賞、分享的情緒回應世間、回應境界,就無法以「喜心作意」起觀。也就是說,既沒有快樂能被提升,就沒有更高品質的快樂能被開發出來,若此,何來快樂能被維持?沒有快樂能被維持,何有「隨喜」?所以,「隨喜」不只是一般常用的口頭禪而已。

註:「隨喜」,是四梵住禪修其中的一門技巧。當我們的身心處於安適喜樂時,隨著這樣的心境再去增廣它、強化它,令心經常洋溢著祥和、愉悅、柔軟、感恩,這就是原始教義表達「隨喜」的意涵。

捨心作意—捨心觀

「捨」(upekkha),它猶如一種潤滑液,能讓身心脫離與境界的糾纏,而獲得安穩與平靜。它跟另一句原文patinissagga,中譯也是「捨」不同,它是指放下。前者,我們稱之為「平捨」;它有一種無偏、包容的特質,名為「平捨心」。對於要無條件地幫助眾生、慈悲眾生,這種美善的情懷,確有其崇高的尊貴特質,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世間現實的存在。

當我們面對世間的一切境況,有時,以慈、悲或喜,任何一種方式也都無法改變它。某些現象確實是超過了我們管控的範圍,因為不同的眾生,各有不同的業力(慣性行為)、不同的心行(動機)、不同的好惡,因而建立起不同的價值取向。所以,你認為對他好卻有可能成為他的負擔,更何況一切現實經驗具是無常變異的,是故,慈、悲、喜也是無常變異的,都會受到當時自己起伏不定的身心狀態(能量)所影響,受到對事物不同詮釋的取角所影響,受到對事物的價值、意義及其效應的理解所影響。在諸多因緣條件的制約下,不管當下的境況是順?是逆?是樂?是苦?唯以「捨心作意」—無偏、包容、接納,這種平捨心的特質,以寧靜、平衡來面對境界。

結語

我們知道,佛陀的教導主要是幫助人類脫離壓力(苦迫感)的束縛,透過不同技巧的心智訓練,讓我們營造一顆柔軟、平靜、感恩、善意、無私(不以自我中心看待世間)的心。所以,依佛法觀點︰重要的不是去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雖然,慈、悲、喜、捨是世間法,可是在世間法裡邊,它卻是我們所能開發的最高品德之一,它是一種美麗、崇高的情緒。不論對自己以及所有的生命體,都帶著一種由衷的祝福!內心不斷地剔除有破壞性的情緒,包括忿怒、嫉妒、仇視及斷滅主義……等等。同時,也不斷地從積極的角度出發:「我應如何善待自己?應如何善待他人?」我們確信以這樣的祝福、這樣的關切行為,的確會影響自己未來的苦樂。如果能把這樣的心境開發到了極致,即便尚未究竟解脫,也已建立了一座出世間的橋樑。


daum邮箱注册:Daum邮箱注册的11个详细步骤指南 - 邮件发送API接口
SD卡卡槽三维模型设计细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