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行政区划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建立秦王朝以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废除诸侯;行政区域管理上推行单一郡县制,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阴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目录

1 行政机构

2 行政区划

2.1 郡级行政区

2.2 县级行政区

3 注释

4 参考文献

4.1 书籍

4.2 地图

5 外部链接

行政机构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实行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的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为一特殊区域,由内史直接管理,其区域相当于一郡。

各郡设置郡守(掌管民政)、郡尉(掌管军事)、郡监(掌管监察),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少数郡份如闽中郡由君长管理。

郡下普遍设置“县”,由县令(长)等管理。县分大小,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令、县长、县丞掌管行政,县尉掌管军事;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地方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随时可以调换,一切军政经济之权都直接统一于中央。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原则上,一直为后代所秉承。

秦朝郡县两级官制和乡间组织表

郡级官员

县级官员

乡间组织

京畿

内史

郡守

县令

三老

亭长

里魁

主爵都尉

郡丞

县长

有佚

郡尉

县丞

啬夫

监御史

县尉

游徼

行政区划

郡级行政区

有关记载秦朝的正史《史记》没有地理志,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因此引起古今许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的课题。三十六郡的名称,始见于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参 1]此后,唐朝官修的《晋书·地理志》[参 2]、宋朝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参 3]、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参 4]、元朝方回续撰《古今考》[参 5],以及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参 6],直至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参 7]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说。

清朝开始,有学者如陈芳绩、全祖望等,舍弃裴骃旧说,重新考据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诸书中的史料一一考证。民国以后,王国维、谭其骧等,依据清朝诸家考订的结论整理定论。大多数人基本确定33郡,其余3郡诸家看法差别很大,详见下表:

秦三十六郡

人名

诸家所证33郡

其余3郡

陈芳绩

三川、河东、陇西、北地、上郡、汉中、巴郡、蜀郡、云中、雁门、代郡、太原、上党、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邯郸、钜鹿、东郡、齐郡、琅邪、南阳、颍川、砀郡、泗水、薛郡、南郡、九江、会稽、黔中、长沙

鄣郡、郯郡、九原[参 8]

全祖望

楚郡、广阳、东海[参 9]

金榜

鄣郡、郯郡、九原[参 10]

梁玉绳

内史、广阳、九原[参 11]

洪亮吉

鄣郡、郯郡、九原[参 12]

赵绍祖

鄣郡、郯郡、九原[参 13]

刘师培

鄣郡、郯郡、九原[参 14]

王国维

陶郡、河间、闽中[参 15]

钱穆

楚郡、广阳、闽中[参 16]

谭其骧

陈郡、广阳、闽中[参 17]

其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参 18]北取阴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内地陆续析置东海、常山、济北、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末的郡数,杜佑在《通典》首度提出四十郡说[参 19];近人谭其骧依据考证结果初次提出四十六郡说,后来改为四十八郡说[参 20],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然而在2002年里耶古城考古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洞庭郡和苍梧郡二郡记载。2008年岳麓书院根据自海外抢救回来的2098枚珍贵秦汉竹简中,发现了州陵郡、清河郡等几个新郡的记载[注 1][参 21]。秦朝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的出土,使得黔中郡的郡名成了争议问题。近人后晓荣依据史料及最新考古资料,提出五十四郡说,成为目前较新的说法。

秦朝郡级行政区

说明:此表大致从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五十四郡说,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项内。

地理区域

顺序

郡名

治所(今地位置)

辖县数

可考县数

郡名所见文献

备注

关中地区

内史直管

咸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41

41

《史记·秦本纪》《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80余[注 2]

1

陇西郡

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21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羌传》《水经·河水注》

原为义渠国之地,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以前秦攻义渠后置郡。[参 23][参 24][参 25][参 26]

2

上郡

肤施县(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北)

21

《史记·秦本纪》《史记·魏世家》《史记·匈奴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羌传》秦郡封泥“上郡太守”、“上郡候丞”

原属魏国之郡,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国献出上郡十五县后置郡。[参 27][参 28][参 26]

3

北地郡

义渠县(今甘肃省宁县西北)

15

《史记·匈奴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羌传》

原为义渠国之地,秦昭王时期征服义渠后置郡。[参 29][参 30][参 26]

4

云中郡

云中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

12[参 31]

12

《史记·匈奴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河水注》

原为赵国之郡,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秦攻赵取其地后置郡。[参 32][参 33][参 34]

5

九原郡

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

8

《史记·赵世家》《汉书·地理志》

原为赵国之郡,秦灭赵后以其地设郡。[注 3]

6

新秦中[注 4]

34[参 35]

6

原为匈奴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将蒙恬破匈奴取其地后设郡,郡名不详。因河南地富庶可与关中相媲美,故号“新秦中”。秦末汉初时,匈奴夺回此地。[注 5]

河南地区

7

三川郡[注 6]

雒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荥阳县(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

22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阴沟水注》秦郡封泥“叁川尉印”《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韩国之地,秦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韩,韩献成暨、巩等地后合并置郡。因河、洛、伊三川汇集之处得名。[参 36][参 37][参 38]

8

颍川郡

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

23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颍水注》《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韩国之地,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后置郡。因颍水之名得名。[参 39][参 40][参 41]

9

砀郡

砀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南)

22

《汉书·地理志》《水经·睢水注》秦封泥“砀丞之印”

原为魏国之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后置郡。[参 42][参 43][参 44]

10

东郡

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26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河水注》岳麓书院秦简

原为魏国之地,秦始皇五年(前242年)秦取魏国二十城地后置郡。因在魏都大梁之东得名。[参 45][参 46][参 47]

11

薛郡

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市)

22

《汉书·地理志》《水经·济水注》、《泗水注》秦封泥“薛丞之印”

原为齐国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攻齐取其地后设郡。[参 48][参 49]

12

东海郡[注 7]

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18

《史记·陈涉世家》《史记·绛侯世家》《水经·沂水注》秦封泥“东晦司马”、“东晦都水”

原属薛郡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薛郡设郡。[参 50][参 51][参 52]

13

四川郡[注 8]

相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北)

25

《汉书·地理志》《水经·睢水注》秦封泥“四川太守”《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楚国之地,秦灭楚后,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设郡。因郡域有淮、沂、濉、泗4条河水而得名。[参 53][参 54][参 55]

14

淮阳郡

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

27

《史记·楚世家》、《白起王翦列传》秦封泥“淮阳发弩”

原为楚国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灭楚后设郡。初名陈郡,后来改称淮阳郡。[参 56][参 57]

15

南阳郡

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7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秦封泥“南阳邸丞”、“南阳司马”《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韩、楚、魏三国交界地,秦取三国地后,于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郡。[参 58][参 59]

16

临淄郡[注 9]

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

73[参 60]

10

《史记·田世家》《汉书·地理志》《水经·淄水注》秦封泥“临菑司马”、“齐囗尉印”

原为齐国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后设郡。初名齐郡,后来齐郡分割为数郡,改称为临淄郡。[参 61][参 62][参 63]

17

济北郡

庐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

9

秦封泥“济北太守”

原属齐郡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齐郡西部设郡。

18

泰山郡[注 10]

博阳县(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9

《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认为是秦统一后,分齐郡、琅邪郡而设的郡。

19

琅邪郡

东武县(今山东省诸城市)

6

《汉书·地理志》《水经·潍水注》秦封泥“琅邪司马”等《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齐国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后设郡。[参 64][参 65]

20

胶东郡[注 11]

即墨县(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8

秦封泥“即墨太守”

原属琅邪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琅邪郡北部设郡。疑初名即墨郡,后来分割西部设胶西郡后,改称胶东郡。

21

胶西郡[注 12]

8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认为是秦统一后,分齐郡、琅邪郡而设的郡。

22

城阳郡[注 13]

莒县(今山东省莒县)

5

秦郡封泥“城阳侯印”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认为是秦统一后,分齐郡、琅邪郡而设的郡。

河北地区

23

河东郡

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北)

52[注 14]

19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涑水注》

原为魏地,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90年)魏国献出河东地四百里给秦后置郡。[参 66][参 67][参 68]

24

河内郡

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

19

秦封泥“河内邸丞”、“河内左工”《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河东郡设郡。

25

上党郡

长子县(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13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秦郡封泥“上党府丞”《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韩国之郡,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韩国割让此郡给秦,上党郡守率众投赵。秦国至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才尽定其郡。[参 69][参 70]

26

太原郡[注 15]

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1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秦郡封泥“太原守印”、“太原大府”《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赵国之地,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尽定太原之地,于庄王三年(前247年)置郡。[参 71][参 72]

27

代郡

代县(今河北省蔚县西北)

9[参 73]

11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纝水注》

原为赵国之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都邯郸,赵公子嘉出奔至代,自立为代王。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代后设郡。[参 74][参 32][参 75][参 76]

28

雁门郡

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南)

17[参 77]

10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

原为赵国之郡,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左右,秦攻赵,取其地置郡。[参 32][参 78]

29

邯郸郡

邯郸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

11

《史记·秦始皇本纪》、《白起王翦列传》《汉书·地理志》秦封泥“邯郸造工”、“赵郡左田”

原为赵国之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攻陷赵都邯郸后置郡。[参 79][参 80]初名赵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赵郡一分为二,改称邯郸郡。[参 81][参 82][注 16]

30

钜鹿郡

钜鹿县(今河北省平乡县)

10

《汉书·地理志》《水经·浊漳水注》秦封泥“钜鹿之丞”

原为赵国之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后置赵郡,二十五年(前222年)分郡置钜鹿郡。[参 83][参 84]

31

恒山郡

东垣县(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

27[参 85]

22

秦封泥“恒山侯丞”等《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属邯郸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邯郸郡设郡。

32

清河郡[注 17]

疑汉治清阳县(今山东省临清市北)

4

秦封泥“清河太守”《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属钜鹿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分割钜鹿郡设郡。

33

河间郡[注 18]

10

秦封泥“河间尉印”等《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属钜鹿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因钜鹿郡域较大而分割设郡。因在黄河和漳水之间而得名。

34

广阳郡

蓟县(今北京市主城区西南)

9

《水经·漯水注》

原为燕国之地,秦破燕都蓟后,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郡。[参 86]

35

右北平郡

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州区)

16[参 87]

9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鲍丘水注》

原为燕国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参 88][参 89][参 90]

36

上谷郡

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12[参 91]

10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圣水注》秦封泥“上谷府丞”

原为燕国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郡。因郡在谷之头而得名。[参 88][参 92][参 93]

37

渔阳郡

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

12[参 94]

3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鲍丘水注》

原为燕国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参 88][参 95][参 96]

38

辽西郡

阳乐县(今辽宁省锦州市西)

29[参 97]

7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濡水注》

原为燕国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参 88][参 98][参 99]

39

辽东郡[注 19]

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

3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大辽水注》秦封泥“潦东守印”

原为燕国五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攻辽东,灭燕后置郡。[参 74][参 88][参 100][参 101]

淮汉以南

40

汉中郡

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东)

初31,后41[参 102][参 103]

12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秦郡封泥“汉中底印”

原为巴蜀之地,秦灭巴蜀后,于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攻取楚国汉中郡后合并置郡。因位于汉水之中而得名。[参 104][参 105][参 106]

41

蜀郡

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

18

《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巴志》秦郡封泥“蜀左织官”、玺泥“蜀邸仓印”

为古蜀国之地,秦惠王后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国后,于武王元年(前314年)设置封国。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废封国改置郡。[参 107][参 108]

42

巴郡

江县(今重庆市北)

11

《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江水注》秦郡封泥“巴左工印”

为古巴国之地,秦惠王后九年(前316年)秦灭巴国后,于武王元年(前314年)置郡。[参 102][参 109][参 110]

43

南郡

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18

《史记·秦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江水注》《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楚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攻取楚都郢后置郡。[参 111][参 112][参 113]

44

九江郡

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

13

《汉书·地理志》《水经·淮水注》秦郡封泥“九江守印”《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楚国之地,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后设郡。因有九条江水汇流,东合为大江而得名。[参 114][参 115]

45

庐江郡[注 20]

番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

5

《水经·赣水注》《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原为楚地,秦灭楚后,析九江郡南部置郡。[参 116][参 117]

46

衡山郡

邾县(今湖北省黄冈市)

5

秦封泥“衡山发弩”《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以前设郡,因九江郡域过于辽远而分割设郡。[参 118]

47

会稽郡

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26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

原为楚国江南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取江南地后设郡。[参 119][参 120]

48

长沙郡

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

6

《汉书·地理志》《水经·湘水注》

原为楚国之地,秦灭楚平江南地后,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郡。[参 121][参 122][参 123]一说秦统一后,并入秦苍梧郡。[参 124]

49

洞庭郡[注 21]

疑黔中郡治临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

10

里耶秦简《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所设的新郡。一说秦统一后,改黔中郡为洞庭郡。

50

苍梧郡[注 22]

13

秦官印“苍梧侯丞”里耶秦简《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所设的新郡。

51

象郡

临尘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境内)

2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温水注》

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岭南地后设郡。[参 125][参 126][参 127]

52

南海郡

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5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秦郡玺印“南海司空”

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岭南地后设郡。[参 125][参 128]

53

桂林郡

桂林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境内)

5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

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岭南地后设郡。因江源多桂,不生杂木而得名。[参 125][参 129][参 130]

54

闽中郡

闽中县(今福建省福州市)

1

《史记·东越列传》

原为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派遣尉屠雎五路大军其中一路东向[来源请求],攻取东瓯和闽越后设郡。[参 131]

待考

鄣郡

今江苏、安徽、浙江3省境内

《续汉志·郡国四》《晋书·地理志》

钱大昕认为楚汉之际分会稽郡西部置郡;洪亮吉和刘师培主张为秦三十六郡之一;谭其骧、周振鹤以为秦统一后增设的新郡。

州陵郡

今湖北省境内

《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陈松长谓是当时秦国在征服楚地过程中,临时设置的郡,待战事结束,降格为南郡所属的县。

江湖郡

疑今安徽、江西2省境内

《岳麓书院秦简》[参 22]

陈松长谓是秦朝为了加强吴楚地区江河湖泊之地的统治而特设的郡,随着后来郡置的分割和细化而消失。

巫黔郡[注 23][注 24]

《史记·秦本纪》《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沅水注》秦郡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

原为楚国之地,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取楚国巫、黔中二郡及江南地后合并置郡。[参 132][参 133][参 134]可能随着后来郡置的分割和细化而消失。

县级行政区

秦朝县的数目,清末学者杨守敬提出概数当在“八九百”;近代台湾学者严耕望推测约1000县左右。[参 135]后晓荣依据文献、考古资料及前代学者的考证,可确定为秦县的有756县。

此表列出近人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所考证的秦朝县份,下加“ ”者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中有标示的秦朝县份。

秦朝郡县列表

地理区域

郡名

可考县数

郡治

可考县名

关中地区

内史

41

咸阳县

咸阳县、频阳县、重泉县、宁秦县、下邽县、高陵县、蓝田县、杜县、芷阳县、云阳县、废丘县、斄县、美阳县、临晋县、怀德县、郿县、戏县、商县、雍县、栎阳县、郑县、丽邑县、翟道县、槐里县、旬邑县、郃阳县[注 25]、杜阳县、好畤县、汧县、漆县、上雒县、衙县、夏阳县、弋阳县、武城县、虢县、酆县、船司空县、胡县、陈仓县、征县

陇西郡

21+2

狄道县

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注 26]、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羌道[注 27]、榆中县[注 28]

上郡

21+4

肤施县

肤施县、阳周县、圜阳县、高奴县、漆垣县、广衍县、洛都县、定阳县、雕阴县、雕阴道[注 29]、原都县、平都县、徒泾县、平周县、中阳县、西都县、武库县[注 30]、平陆县、饶县、博陵县、白土县、富昌县、定阳县[注 31]、襄洛县[注 32]、鄜县[注 33]

北地郡

15

义渠县

义渠县、阴密县、安武县、彭阳县、方渠县、泥阳县、卤县、郁郅县、长武县、乌氏县、归德县、泾阳县、朝那县、除道、略畔县

云中郡

9+3

云中县

云中县、襄阴县、咸阳县、原阳县、北舆县、桢陵县、武泉县、沙陵县、骆县

九原郡

8

九原县

九原县、河阴县、武都县、西安阳县、南舆县、曼柏县、莫䵣县、稒阳县

新秦中

6

渠搜县、临河县、昫衍道、昫衍县、高望县、富平县[注 34]

河南地区

三川郡

22+1

雒阳县

雒阳县、卷县、新安县、华阳县、宜阳县、卢氏县、缑氏县、平阴县、新城县、陕县、焦县、河南县、荥阳县、京县、成皋县、阳武县、梁县、中牟县、巩县、谷城县、黾池县、伦氏县

颍川郡

23

阳翟县

阳翟县、颍阳县、襄城县、新襄城县、鄢陵县、许县、阳城县、长社县、新父城县、大騩县、新郑县、尉氏县、舞阳县、郏县、成安县、郾县、颍阴县、定陵县、闲阳县、密县、苑陵县、昆阳县、应县

砀郡

22+1

砀县

砀县、芒县、下邑县、谯县、启封县[注 35]、岐县、陈留县、睢阳县、圉县、雍丘县、外黄县、单父县、济阳县、蒙县、虞县、襄邑县、谷县[注 36]、大梁县、酂县、爰戚县、昌邑县、东缗县、栗县[注 37]

东郡

26+1

濮阳县

濮阳县、定陶县、济阴县、东阿县、桃林县、廪丘县、曹县、东武阳县、白马县、成阳县[注 38]、燕县、酸枣县、聊城县、茬平县、阳平县、甄城县、顿丘县、都关县、成武县、长垣县、宛朐县、平丘县[注 39]、乘县、句读县、清氏县、虚县、观县[注 40]

薛郡

22+1

鲁县

鲁县、无盐县、任城县、薛县、蕃县、平陆县、方舆县[注 41]、邹县、宁阳县、汶阳县、卞县、承县、阴平县、建阳县、平阳县、刚县、滕县、胡陵县、瑕丘县、亢父县、须昌县、柴县、上邳县[注 42]

东海郡

18+1

郯县

郯县、堂邑县、游阳县、建陵县、兰陵县、海陵县、新东阳县、东阳县、下邳县、播旌县、赘其县、缯县、盱眙县、淮阴县、广陵县、凌县、襄贲县、朐县、武原县[注 43]

四川郡

25

沛县

沛县、相县、傅阳县、符离县、下相县、取虑县、厹犹县、铚县、丰县、虹县、平阿县、徐县、吕县、彭城县、僮县、下蔡县、山桑县、蔪县、菑丘县、郚县、城父县、竹邑县、萧县、留县、戚县

淮阳郡

27+2

陈县

陈县、阳安县、汝阳县、南顿县、汝阴县、长平县、新蔡县、慎县、柘县、平舆县、阳夏县、新郪县、新阳县、榆县、郎陵县、苦县、陉山县、西平县、上蔡县、成阳县、安阳县、召陵县、固陵县、寝县、项县、安陵县、宁陵县[注 44]、细阳县[注 45]

南阳郡

27

宛县

宛县、叶县、邓县、蔡阳县、酂县、比阳县、乐成县、鲁阳县、博望县、阴县、新阴县、南陵县、胡阳县[注 46]、犨县、穰县、析县、随县、新野县、郦县、平氏县、雉县、阳成县[注 47]、复县、新都县、山都县、丹水县、筑阳县

临淄郡

10

临淄县

临淄县、临朐县、缪城县、乐安县、东安平县、狄城县[注 48]、博昌县、昌国县、高宛县、千乘县

济北郡

9+1

卢县

卢县、乐陵县、蓍县、浮阳县、高栎县、千童县、鬲县、漯阴县、平原县、高成县[注 49]

泰山郡

9

博城县

博城县[注 50]、东平陵县、般阳县、梁邹县、于陵县、泰山县、平阳县、历城县、嬴县

琅邪郡

6

琅邪县

琅邪县、邞县、东武县、赣榆县、不其县、箕县、费县[注 51]

胶东郡

8+1

即墨县

即墨县、昌阳县、夜县、黄县、腄县、东牟县、昌武县、临朐县、魏其县[注 52]

胶西郡

8

高密县、平寿县、下密县、都昌县、新城县、淳于县、瓡县、故幕县

城阳郡

5

莒县

莒县、南武县、高阳县、阳都县、莒阳县

河北地区

河东郡

19

安邑县

安邑县、蒲反县、汾阴县、底柱县、皮氏县、临汾县、绛县、彘县、左邑县、平阳县、新襄陵县、濩泽县、风县、垣县、杨县、蒲子县、北屈县、猗氏县、土军县

河内郡

19

怀县

怀县、温县、轵县、武德县、曲阳县、修武县、邢丘县、野王县、共县、山阳县、朝歌县、汲县、河阳县[注 53]、荡阴县、隆虑县、安阳县、州县、内黄县、繁阳县

太原郡

21+1

晋阳县

晋阳县、大陵县、隰县、沂阳县、兹氏县、平陶县、皋狼县、上艾县、蔺县、离石县、榆次县、祁县、中都县、阳曲县、狼孟县、邬县、阳邑县、虑虒县、霍人县、盂县、界休县、广武县[注 54]

上党郡

13+1

长子县

长子县、屯留县、铜鞮县、襄垣县、潞县、余吾县、端氏县、陭氏县、泫氏县、高都县、涅县、壶关县、涉县、阏于县[注 55]

代郡

11+2

代县

代县、当城县、延陵县、新平舒县、平邑县、东安阳县、原阳县、卤城县、班氏县、参合县、高柳县、广昌县[注 56]、灵丘县[注 57]

雁门郡

10

善无县

善无县、平城县、马邑县、新城县、楼烦县、沃阳县、崞县、繁畤县、汪陶县、埒县

邯郸郡

11

邯郸县

邯郸县、武安县、鄗县、易阳县、信都县、邺县、广平县、阴安县、魏县、武始县、柏人县

钜鹿郡

10

钜鹿县

钜鹿县、杨氏县、宋子县、成襄县、平襄县、任县、下曲阳县、下博县、武邑县、南宫县

恒山郡

22

东垣县

东垣县、石邑县、奴卢县、乐阴县、上曲阳县[注 58]、宜安县、寿陵县、元氏县、房子县、苦径县、安国县、新处县、封斯县、九门县、平台县、井陉县、宁寿县、南行唐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曲逆县

清河郡

4+1

东阳县、清阳县、东武城县、厝县、观津县[注 59]

河间郡

10+2

乐成县、章武县、高阳县、南皮县、安平县、文安县、鄚县、中邑县、阿武县、武垣县、平舒县[注 60]、饶阳县[注 61]

广阳郡

9

蓟县

蓟县、范阳县、良乡县、易县、容城县、成县、涿县、方城县、安次县

右北平郡

9+1

无终县

无终县、昌城县、夕阳县、薋县、广成县、白狼县、徐无县、字县、石城县、廷陵县[注 62]

上谷郡

10

沮阳县

沮阳县、夷舆县、宁城县、军都县、上兰县、居庸县、潘县、茹县、且居县、下落县

渔阳郡

3

渔阳县

渔阳县、泉州县、白檀县

辽西郡

7

阳乐县

阳乐县、徒河县、柳城县、令支县、安平县、海阳县、肥如县

辽东郡

3

襄平县

襄平县、险犊县、候城县

江汉地区

汉中郡

12

南郑县

南郑县、西成县、成固县、上庸县、锡县、郧阳县、房陵县、沮县、甸阳县、安阳县、长利县、武陵县

蜀郡

18+1

成都县

成都县、邛县、葭萌县、白水县、湔氐道、武阳县、临邛县、严道县、青衣道、绵虢道、新都县、郪县、梓潼县、甸氐道、平乐县、涪县、阴平道、郫县、资中县[注 63]

巴郡

11+1

江县

江县[注 64]、阆中县、枳县、鱼县、朐忍县、临江县、涪陵县、安汉县、宕渠道[注 65]、江阳县、垫江县、僰道[注 66]

南郡

18+1

江陵县

江陵县、安陆县、芰江县、当阳县、沙羡县、郢县、鄢县、销县、夷道县、左云梦县、右云梦县、临沮县、夷陵县、州陵县、竟陵县、鄀县、伊庐县、邔县、郦邑县[注 67]

九江郡

13

寿春县

寿春县、曲阳县、灊县、历阳县、雩娄县、安丰县、舒县、阴陵县、东城县、锺离县、建阳县、六县、居巢县

庐江郡

5+3

番阳县

新淦县、番阳县、鄡阳县、庐陵县、安平县、南昌县[注 68]、余汗县[注 69]、南野县[注 70]

衡山郡

5

邾县

邾县、西陵县、鄂县、期思县、弋阳县

会稽郡

26+1

吴县

吴县、乌程县、延陵县、浙江县、海盐县、秣陵县、富春县、丹徒县、钱塘县、余杭县、由拳县、山阴县、诸暨县、乌伤县、太末县、句章县、余姚县、上虞县、江乘县、丹阳县、娄县、阳羡县、曲阿县、鄞县、黟县、歙县、邳鄣县[注 71]

长沙郡

6

临湘县

临湘县、益阳县、下隽县、艾县、醴陵县、罗县

洞庭郡

10+6

临沅县

迁陵县、酉阳县、临沅县、阳陵县、零阳县、昆阳邑、孱陵县、索县、竟陵县、醴阳县、无阳县[注 72]、辰阳县[注 73]、门浅县[注 74]、上衍县[注 75]、新武陵县[注 76]、沅阳县[注 77]

苍梧郡

13

苍梧县、营浦县、南平县、冷道县、舂陵县、洮阳县、观阳县、桂阳县、龁道县、攸县、零陵县、郴县、耒阳县

象郡

2

临尘县

临尘县、象林县

南海郡

5

番禺县

番禺县、龙川县、揭阳县、博罗县、南海县

桂林郡

5

布山县

布山县、四会县、朱庐县、劳邑县、中留县

闽中郡

1

东冶县

东冶县

巫黔郡

3

巫县、秭归县、沅陵县

待考县份

23

武功县[注 78]、张县[注 79]、范阳县[注 80]、蒲阳县[注 81]、荆山道[注 82]、郝县、吴炊县、桑林县、容趋县、下邦县、秋城县、干下县、旱县、新泽县、乐定县、西奂县、武南县、督道县、新邑县、信武县、抹阴县、杞桃县、橘邑县、新梁县

注释

↑ 有一枚秦简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贾报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叚守”则至少出现过3次。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还介绍另外一枚秦简,清晰地篆写有“清河叚守”,依此可推测“清河也是郡名。”

↑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二年,雍地定八十余县”,周振鹤指秦末章邯雍国地,“相当秦之陇西、北地两郡和内史西部,或汉初之陇西、北地与中地郡。”(《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后晓荣认为是指内史和陇西、北地二郡,“又秦内史置41县,陇西郡可证21县,北地郡可考15县,三者总数77县,与‘雍地定八十余县’基本相合。”(《秦朝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52页)

↑ 详见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引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刘师培《秦四十郡考》,史念海《论秦九原郡始置年代》,陈仓《战国赵九原郡补说》的论证。

↑ 郡名不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九原郡辖境。

↑ 详见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考证,第91至97页。

↑ 秦封泥、岳麓书院秦简皆作“叁川郡”。

↑ 秦封泥作“东晦郡”。

↑ 《史记》及《续汉志》作“泗川郡”;《汉书》、《水经注》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误作“泗水郡”。

↑ 秦封泥作“临菑郡”,《汉书》作“齐郡”。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作“博阳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济北郡辖境。

↑ 此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作“即墨郡”。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胶东郡辖境。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琅邪郡辖境。

↑ 《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月余,魏王豹反……生获魏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县。”,周振鹤认为《曹参传》所云魏地五十二县,乃上党、河东、河内三郡计。(《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6页)

↑ 岳麓书院秦简作“泰原郡”。

↑ 赵郡改名邯郸郡年代,详见钜鹿郡备注。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钜鹿郡辖境。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钜鹿郡辖境。

↑ 传世秦封泥作“潦东郡”。

↑ 此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郡,列属九江郡。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黔中郡辖境。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长沙郡辖境。

↑ 旧作“黔中郡”,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列属秦五十四郡之一。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中无此郡,列属南郡、黔中郡辖境。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误作“合阳”。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汉中郡属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汉书·高后纪》。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

↑ 《二年律令‧秩律》作“武都”。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古封泥集成》11363。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二年律令·秩律》。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秦本纪》。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北地郡属县。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开封”。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菑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项羽本纪》。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城阳”。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误作“平邱”。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二年律令·秩律》。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方与”。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上邳丞印》。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狮子山西汉楚王墓《武原之印》。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作“湖阳”。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阳城”。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狄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666、8-2066。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博阳”。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657背。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2098、8-2133。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河雍”。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及《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古封泥集成》10929。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樊哙列传》。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周勃世家》。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曲阳”。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外戚世家》。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赵世家》。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史记·赵世家》。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廷陵丞印》。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2014。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作“江州”。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作“宕渠县”,见《里耶秦简》8-657。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60、8-656。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奏谳书》简74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淮南子·人间训》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淮南子·人间训》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淮南子·人间训》

↑ 疑即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的“鄣县”,为会稽郡属县。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列为待考县份。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5-22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373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159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159背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649背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见《里耶秦简》8-759。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秦内史属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薛郡属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东郡属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列为蜀郡属县。

↑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无此县,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穿》以此道为汉中郡属县。

参考文献

↑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35~239。

↑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一四《地理志》上,页406。

↑ 欧阳忞《舆地广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国学基本丛书》本)卷一“秦四十郡”条,页10~16。

↑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明末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卷一“秦四十郡”条,页25b~26a。

↑ 方回《古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影印《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卷四“泗川监平、泗川守壮”条,页164~166。

↑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卷七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胡三省注,页236。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末民国初年间石印本)卷一《州域形势》一,页14b~16a。

↑ 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1册)卷首目录,页300~301;卷四,页334。

↑ 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卷一,页1249~1252。

↑ 金榜《礼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续修四库全书》第109册影印清乾隆游文斋刻本)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国考》,页23~24。

↑ 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四,页163~164。

↑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排印《国学基本丛书》之《洪北江诗文集》本)卷一○《与钱少詹论地理书一》,页251~252。

↑ 赵绍祖《读书偶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卷八“秦郡”条,页107~108。

↑ 师培《左盦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刘师培全集》第三册影印宁武南氏校印本)卷五《秦四十郡考》,页59~60。

↑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一二《秦郡考》,页534~542。

↑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秦三十六郡考》页205~217;《秦三十六郡考补》,页218~222。

↑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64~68。

↑ 蔡万进:〈秦“所取荆新地”与苍梧郡设置〉,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引自彭浩《谈(奏谳书)中秦朝和东周时期的案例》

↑ 杜佑,《通典·州郡一》

↑ 见《长水集续编》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时期》

↑ 《岳麓书院抢救秦简有新发现,秦朝不只48郡》 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0422/newgx480defae-1458490.shtml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

↑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秦置。”

↑ 《水经·河水注》:“狄道故城……汉陇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

↑ 26.0 26.1 26.2 《后汉书·西羌传》:“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夸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 《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魏世家》:“〔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匈奴列传》:“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 《汉书·地理志下》、《后汉书·郡国志五》:“上郡,秦置。”

↑ 《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 《汉书·地理志》:“北地郡,秦置。”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云中郡十二县。”

↑ 32.0 32.1 32.2 《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 《汉书·地理志》:“云中郡,秦置。”

↑ 《水经·河水注》:“云中,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

↑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匈奴列传》:“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

↑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

↑ 《水经·阴沟水注》:“《史记》庄襄王元年,蒙骜击取成暨、荥阳,初置三川郡。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秦置。”

↑ 《水经·颍水注》:“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 《汉书·地理志》:“梁国,故秦砀郡。”

↑ 《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将军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史记索隐·卫康叔世家》:“魏都大梁,濮阳、黎阳并在魏之东地,故立郡名为东郡。”

↑ 《汉书·地理志》:“东郡,秦置。”

↑ 《水经·河水注》:“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

↑ 《汉书·地理志》:“鲁国,故秦薛郡。”

↑ 《水经·泗水注》:“鲁县……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11〈河南道七·海州〉:“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

↑ 《史记·陈涉世家》:“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緤、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绛侯世家》:“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川、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

↑ 《水经·沂水注》:“郯故国也,少昊之后……县故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

↑ 《汉书·地理志》:“沛郡,故秦泗水郡。”

↑ 《续汉志·郡国二》:“沛国,秦泗川郡。”

↑ 《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过相县南……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楚世家》:“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郡;《白起王翦列传》:“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 谭其骧《秦郡新考》:“按《始皇本纪》,二十三年,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陈郡当置于是年。秦于六国故都多置郡,且自陈以至平舆,实得《汉志》淮阳、汝南二郡之地,果优足以置一大郡。”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

↑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秦置。”

↑ 《汉书·高祖纪》:“(高祖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 《史记·田世家》:“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

↑ 《汉书·地理志》:“齐郡,秦置。”

↑ 《水经·淄水注》:“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始皇二十六年(原作“二十四年”)灭齐为郡。”

↑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秦置。”

↑ 《水经·潍水注》:“琅邪,山名也……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魏世家》:“〔昭王〕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

↑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秦置。”

↑ 《水经·涑水注》:“安邑,禹都也。……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四十八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 《汉书·地理志》:“上党郡,秦置。”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初置太原郡。”

↑ 《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秦置。”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代郡九县。”

↑ 74.0 74.1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 《汉书·地理志》:“代郡,秦置。”

↑ 《水经·纝水注》:“纝水……在高柳北……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三年”),虏代王嘉,以国为郡。”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雁门郡十七县。”

↑ 《汉书·地理志》:“雁门郡,秦置。”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始皇〕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洛州〉:“本卫地也,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都。赵敬侯自立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为邯郸郡。”

↑ 《汉书·地理志》:“赵国,故秦邯郸郡。”

↑ 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55页:“秦统一后,又分赵地为邯郸郡、钜鹿等郡,因此,赵郡约为政十八年晋廿六年之间置。”

↑ 《汉书·地理志》:“钜鹿郡,秦置。”

↑ 《水经·浊漳水注》:“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钜鹿郡。”;杨守敬曰:“《始皇本纪》,十九年,王翦等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二十五年,王贲虏代王。钜鹿郡正赵东阳之地,好似不得至二十五年灭代始置郡,郦氏盖合灭代之年为说耳。”

↑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 《水经·漯水注》:“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阳郡。”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右北平十六县。”

↑ 88.0 88.1 88.2 88.3 88.4 《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 《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秦置。”

↑ 《水经·鲍丘水注》:“(无终)故城,无终子国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上谷十二县。”

↑ 《汉书·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 《水经·圣水注》:“胡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理志》曰:郡在谷之头,胡因以上谷名焉。”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渔阳二十二县”;当作“渔阳十二县”。

↑ 《汉书·地理志》:“渔阳郡,秦置。”

↑ 《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曰:“辽西、辽东二十九县。”

↑ 《汉书·地理志》:“辽西郡,秦置。”

↑ 《水经·濡水注》:“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地理风俗志》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秦置。”

↑ 《水经·大辽水注》:“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

↑ 102.0 102.1 《华阳国志·巴志》:“周慎王五年,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赧王元年,置巴郡。”

↑ 《汉书·高帝纪》曰:“〔项羽〕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 《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后十三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遂取汉中之郡。”

↑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

↑ 《水经·沔水注》:“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

↑ 《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蜀平……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

↑ 《汉书·地理志》:“蜀郡,秦置。”

↑ 《水经·江水注》:“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

↑ 《汉书·地理志》:“巴郡,秦置。”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

↑ 《汉书·地理志》:“南郡,秦置。”

↑ 《水经·江水注》:“秦兼天下,立置南郡。”

↑ 《汉书·地理志》:“九江郡,秦置。”

↑ 《水经·淮水注》:“(淮水)又东北流迳寿春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 谭其骧《秦郡新考》:“又《黥布传》,项籍死,天下定,布遂剖符为淮南王,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四郡除九江外前人亦目为非秦郡。今按郦道元《赣水注》,南昌,秦以为庐江南部(即庐江郡之南部都尉);是豫章果后置,庐江亦未必非秦旧也。”(谭其骧《长水粹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 辛德勇:“今案庐江郡虽见诸记载偏晚,但是,《水经注》的记载,往往有可靠的地方资料作依据,其可信性并不一定会比《史记》等书更低,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秦置。”

↑ 《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秦郡。”

↑ 《水经·湘水注》:“临湘县……秦灭楚立长沙郡。”

↑ 。”《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潭州》:“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长〕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 锺炜《秦洞庭、苍梧两郡源流及地望新探》

↑ 125.0 125.1 125.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 《汉书·地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

↑ 《水经·温水注》:“应劭《地理风俗志》曰:日南故秦象郡。”

↑ 《汉书·地理志》:“南海郡,秦置。”

↑ 《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故秦桂林郡。”

↑ 《旧唐书·地理志》:“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以为名。”

↑ 《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 《史记·秦本纪》:“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 《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 《水经·沅水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

↑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

书籍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9705704

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7533647572

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ISBN:9787505956414

司马迁,《史记》,维基文库

班固,《汉书》,维基文库

司马彪,《续汉志》,维基文库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地图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繁体字版),台北:晓园出版社,1990

外部链接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下)

锺炜《秦洞庭、苍梧两郡源流及地望新探》

赵炳清《秦洞庭郡略论》

查论编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首都

一级管治区

封建时期先秦(方国、封国)

州郡时期秦朝(导航)→ 汉朝(西楚→西汉、南越·导航→新朝→东汉·导航)→ 三国(曹魏、辽东、蜀汉、孙吴·导航)→ 晋朝(西晋→东晋·导航)、十六国(胡汉、前赵、后赵、辽西、冉魏、成汉、谯蜀、前凉、前燕、前秦、后燕、西燕、翟魏、南燕、北燕、后秦、西秦、夏、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导航)→ 南北朝(南朝:宋、南齐、梁、西梁、陈·导航|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导航))→ 隋朝(导航)、高句骊

道路时期唐朝(导航)、渤海(导航)、南诏→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导航)|十国:杨吴、南唐、前蜀、后蜀、闽国、楚国、南汉、荆南、吴越、北汉、岐国、燕国·导航)→ 宋朝(北宋·导航→南宋·导航)、辽朝(西辽·导航)→金朝(导航)、大理(导航)、西夏(导航)

行省时期元朝(导航)→ 明夏→ 明朝(南明·导航)→ 清朝(导航):太平天国

现代区划中华民国(导航:临时政府·导航:北洋政府·导航:国民政府·导航:华北人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伪满洲国(沿革·导航)、汪伪政权(导航)|外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航:变动)

现行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航:省级·导航:副省级·香港·澳门·台湾)

查论编秦朝行政区划

关中地区内史 | 陇西郡 | 上郡 | 北地郡 | 云中郡 | 九原郡 | 新秦中

河南地区三川郡 | 颍川郡 | 砀郡 | 东郡 | 薛郡 | 东海郡(郯郡) | 四川郡(泗川郡、泗水郡) | 淮阳郡(楚郡、陈郡) | 南阳郡 | 临淄郡(齐郡) | 济北郡 | 泰山郡(博阳郡) | 琅邪郡 | 胶东郡(即墨郡) | 胶西郡 | 城阳郡

河北地区河东郡 | 河内郡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代郡 | 雁门郡 | 邯郸郡(赵郡) | 钜鹿郡 | 恒山郡 | 清河郡 | 河间郡 | 广阳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淮汉以南汉中郡 | 蜀郡 | 巴郡 | 南郡 | 九江郡 | 庐江郡 | 衡山郡 | 会稽郡 | 长沙郡 | 洞庭郡 | 苍梧郡 | 象郡 | 南海郡 | 桂林郡 | 闽中郡

待考鄣郡 | 巫黔郡(黔中郡) | 州陵郡 | 江胡郡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说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栏。下划线者为前221年秦代的36个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中注明曾用名称。


女人,就算你再善良,也要对以下3种人“心狠”
为什么潘粤明5年都没见儿子?董洁不让潘粤明看顶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