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民间故事·永康篇
永康,古称丽州。相传5000多年前,黄帝曾在现永康城南的石城山上生活居住、炼丹,并铸就了黄帝鼎。从那时起,冶炼就在永康这块土地上播撒下了种子,并一直延续下来。 三国吴赤鸟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唐时曾擢升为州。 “黄帝铸鼎,春秋锻剑,汉造弩机,唐制铜铳”,拥有“中国五金之乡”美誉的永康,不仅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还拥有这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几千年来,它们是同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心灵窗口,就植根在当地的民众生活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胡公的传说
红面胡公的由来 胡公名则,字子正,虽然祖居永康胡库,却不出生在胡库。他的母亲因家贫难以度日,大肚彭天(方言)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她来到缙云静鹤,忽觉肚子疼痛起来。那时刚好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时节。她就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来到静鹤村边的凉亭上。刚刚坐定,胡公就呱呱坠地了。无奈胡公母亲,人在异乡,举目无亲。她只好自己做洗娘,剪去脐带,就把他抱到村边的那口池塘上洗起浴来。说也奇怪,三洗两洗,塘水变成温汤,红水染红了半口塘。不知不觉连胡公的面孔也染红了。据那里的老人讲,村边的那口塘,为了纪念胡公,塘里的水到现在还是半口红、半口清。胡公出生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三。因此,永康村村落落都要在这一天迎罗汉、上方岩, 表示纪念。
胡公得妻 到过方岩的人都知道,胡公身边还塑着个女人,她就是胡公的老婆田氏。据说胡公当日成佛,还是田氏帮的忙。 有一天,胡公来到城里办事,走过一片水田时,忽听到有个女人在喊:“胡公救我命,胡公救我命。”胡公忙停下脚步朝四下里看,却没有半点人影。心里疑惑了一阵,就要迈步时,那声音又从水田里传来。胡公觉得奇怪,就脱下鞋袜走进水田去找。找来找去,只瞧见一只浑身雪白的田鸡(青蛙)。胡公越看越爱,就把它捉了,带着进城。等到他城里办好事情回家时,天色已晚了。胡公把带在身上的田鸡拿出来,放在手上反复地玩。正玩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田鸡“扑”的一下子从胡公的手上跳下地,呱呱地叫了一阵,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两眼直直地盯着胡公笑。 胡公心里好高兴,当夜就和她成了亲。由于她是田鸡变的,所以就称她为田氏。其实,这田氏是天上的仙女,她爱慕胡公人好,特地下凡来助他成佛。在田氏的帮助下,胡公后来果然成了佛,在永康方岩受香火。 胡公选名山 胡公死后,升了天,被玉皇大帝封作神,让他在金华八县选名山,塑金身,享受人间烟火。 胡公下凡回故乡,在金华八县选名山。选来选去,最后选了两处:一处是东阳的三都,山好、水好、洞也好,只是缺座天门;一处是永康方岩,天门、百步峻生得奇,可惜洞太小。到底选哪一处呢?胡公只好回天讨主意。 玉皇大帝也为难,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叫三都的山神造天门,方岩的山神挖石洞,鸡叫为号,哪里先完工就选哪里。 谁知方岩山神鬼主意多,他想:挖石洞费力又费时,定比不过,不如先把胡公金身塑一尊,到时不怕他不来住。三都山神性老实,马上动手运石块叠天门,边运边叠,干得很起劲。 鸡叫了,方岩山神已将胡公金身塑好了。三都的天门呢?还欠两块石头。胡公无法,只好到方岩长住了。所以,直到如今,永康方岩还是有岩无洞。东阳三都则有洞无门。当初三都的天门只叠了三层岩石,所以人们又称三都为三层岩。
牛王捉贼
古时最兴斗牛的是婺州所管辖的丽州(即今永康市),而丽州斗牛又数上、下徐店。上徐店每年斗三四场,下徐店每年则要斗五六场。其中,徐九公家有一头叫“首寅”的黄牛是常胜将军,号称“牛王”。 一年冬天,“首寅”斗赢了“子龙”的一个雨后的晚上,有个贼溜进下徐店徐九公家,撬开牛舍的门,把“首寅”偷走了。他牵着牛出了村子,穿过田野,跨过下徐店桥来到了大路上。贼见牛走得慢吞吞的,有点着急,他用钻子在牛屁股上戳了一下,这一戳,“首寅”可不高兴啦,牛脾气上来了。你越急,它越慢,你越打,它越硬着不走。一会儿拉屎,一会儿撒尿,把贼弄得满头大汗。走到后半夜,只走了5公里路,才走到堰头溪边。 当天夜里,徐九公快乐得久久不能入睡。因爱牛心切,半夜起来,准备给“首寅”添料。不料走到牛舍一看,惊呆了,牛不见了,急得直跺脚,慌忙把儿子和牵牛的孙子徐小明叫醒,小明不慌不忙郑重地说:“不要紧,保证能把牛寻找回来,谁也偷不去。” 一路上,小明不时地叫着叽喳!叽喳!又不时地叫着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祖父和爸爸问小明为什么要这样叫,小明只是笑笑,等看到牛脚印非常明显又特别新鲜时,小明忽然高叫着叽叽叽喳喳喳!叽叽叽喳喳喳!走到堰头溪边时一看,偷牛贼已被“首寅”用牛角顶在地上不敢动弹了。 原来,聪明的小明被祖父叫醒后,看看雨后泥泞的路面,就想到可以跟踪寻找而去,等看到牛脚印非常明显特别新鲜时,料定已不远了,于是就高叫:叽叽叽喳喳喳!这些叫声是小明长期来训练“首寅”的暗语,意思是“叽喳”表示停下来不要走;“叽叽喳喳”表示准备战斗;“叽叽叽喳喳喳”表示要勇猛地斗倒对方,但不要将对方斗死。他训练的这一套叫声,不但在斗牛场边起到了鼓动指挥的作用,使“首寅”连连获胜,今天晚上竟起到了指挥和命令的作用,使偷牛贼乖乖地受擒。真是:“斗牛场上显威风,牛王处处逞英雄。” 文/施作人
吴九经:麻糍蘸墨 明朝弘治年间,永康择树下有一木匠名叫吴海。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大胖儿子,一过秤竟有九斤重,就取名为“九斤”。后来,吴海希望自己的孩子熟读《四书》、《五经》,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就给儿子改名为“九经”。 吴九经自小酷爱读书,十分用功。一年的冬至日那天,吴九经忙于学业不能及时回家吃饭,父亲吴海就给他送去麻糍和糖汤。吴九经谢过父亲后,仍埋头边写文章边吃麻糍,竟把墨水当糖汤,一块块蘸满墨汁的麻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父亲看了笑起来问道:“九经,麻糍甜吗?”九经说:“麻糍蘸糖汤,怎么会不甜呢?”吴九经坚持不懈奋发学习,终于学业有成,考中进士。 “五指姜”的由来 永康中山村的生姜,俗称“五指姜”,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植。关于“五指姜”,还与白娘子盗仙草的传说有关。 话说白娘子为了拯救许仙,好不容易从昆仑山盗得灵芝仙草后,一路紧追慢赶,想早点救活许仙。可是,由于在昆仑山与二郎神斗了一场,筋疲力尽,慌忙中撞上了永康境内的一座高山———五指岩。白娘子从山顶滚下山脚,灵芝仙草被抛在身旁的地里。不一会儿,这一片地全部长满了带块茎的仙草,就是现在的五指岩姜。等白娘子醒转,已发现满地是仙草,就挖出其中的一块赶回杭州,救活了许仙。 由于“五指岩”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所以“五指姜”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外地的来客,到永康中山总要买一点“五指岩仙草———生姜”带回去。永康民间俗语:“一天吃得三钱姜,到老不要开药方”,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五指姜“金”兑“斤” 永康五指岩下,盛产五指姜。古时候,中山村姜农卢岳海挑着五指姜到处州府上叫卖。刚巧,府太爷的女儿患了风寒病,经名医切脉处方,认为非一味五指姜不可。当时,府太爷一家正为此事发愁,忽听门外传来叫卖五指姜的声音,府太爷急忙派人把卢岳海叫来,问明价格,说是五指姜要“斤”兑“斤”。本意是一斤(0.5公斤)米兑一斤姜,府太爷却误认为是一斤金兑一斤姜。府太爷为救女儿的命,慷慨地用一公斤黄金换来了一公斤五指姜。府太爷的女儿服姜后,果然恢复了健康。从此,五指姜“金”兑“斤”的事就广为传开了。 雾 露 龙 古时候,有一年,永康金川一带,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大旱。老百姓东接龙,西求雨,闹得龙廷不得安宁。 在龙廷里有一条龙比较喜欢清静,就化成一个小和尚到寺里安生。久晴大旱,就连这寺里也断水了。方丈派和尚出外寻水,结果都空空而回。最后,方丈派了这个刚来不久的小和尚出外寻水,可是小和尚每天都能挑回一担又清又甜的水。方丈感到异样,就悄悄地跟在后面偷看。不料,这小和尚出去后就在大树旁睡觉,等他睡醒后,起来分别在水桶里吐了一口气,就变成了两桶清水。方丈这才弄清了究竟,知道这小和尚是龙的化身。方丈回去后,悄悄地同百姓们说:“寺里有一条龙,只要求他就行了。”此后,百姓纷纷向小和尚求雨,小和尚说:“今年大旱是玉皇大帝的旨意,谁也不能违抗,否则有杀身之祸。眼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早上降雾露,但事后不得谢天谢地。” 一连十几个早晨的降雾露,百姓的农作物得救了。百姓在万分兴奋之时,却忘记了小和尚的吩咐,仍旧谢了天地。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了一员天将下凡调查,查知化身小和尚的小龙所为。于是,玉皇大帝怒斥小龙违抗天规,并下令斩了好心的小龙。 百姓为了纪念善良的小和尚,就在金川坑里村的民宝殿后墙正中画了一条龙,称之为“雾露龙”,每年都有百姓拈香朝拜,祈求风调雨顺,万民安业。
淡忘的解释及意思
招行小白卡额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