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华夏ETF,(https://xueqiu.com/3951090421/324929353)
我们发现,投资过程中,踏空(错过行情),往往比亏损更让人焦虑。
比如春节以来两周,AI+结构性行情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不少投资者从怀疑、到观望,再开始动摇,最后想上车又怕站岗。
图示:上涨行情中,一名非典型普通股民的投资心理历程
(来源:网络,仅作为示意)
1、为什么会踏空?行情发动快,畏高型投资者难参与
DeepSeek掀起中国AI重估浪潮,时间点恰在春节长假后,产业变革结合春季躁动,风险偏好维持高位,结构性行情被演绎到极致。
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厂商龙头公司,财报超预期,AI资本开支扩张程度更是大超市场预期。
诸多催化剂下,短短一个月内,万亿市值的阿里巴巴港股股价涨幅近60%,A股TMT成交额占比也蹿升至全市场四成以上,对于畏高的投资者,的确很难找到舒适的上车位置。
认知偏差,投资者尚未走出熊市思维
很多投资者还沉浸在过去三年的熊市思维,过度依赖历史经验(上涨时间短、波动幅度大),比如2024年924行情从发动到结束仅持续6天,此后陷入横盘长达三个月。
图表:沪深300指数在924行情中的表现
(来源:wind,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
但AI+国产替代这一产业趋势,显然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投资,历史上可以比肩的,或只有移动互联网、新能源车两波年度级别行情。
因此,很多投资者既没有敏锐捕捉到行情的启动,又低估了行情的高度,再次错失了中途上车的机会。
来源:新能源结构性行情2019年-2021年
(来源:wind,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
资产配置意识薄弱,未配置科技成长方向
我们经常说“资产配置,是唯一免费的午餐”。
很多个人投资者没有基于杠铃策略(或者核心-卫星策略)进行资产组合配置,和动态再平衡,导致过度重仓大盘红利类资产,未预留仓位给弹性更大的科技成长。就算后面意识到科技行情启动,也没有仓位参与。
不过,阶段性踏空行情,不等于没有机会上车。
2、踏空后怎么办?01 冷静评估,及时上车
忽略短期波动的担忧,着眼中长期趋势。判断上涨驱动因素是政策扶持、产业技术共振,还是短期事件。
如果是政策、产业技术驱动的行情,配合市场量能放大,通常能成为市场主线,行情有延续性,也会有多轮上涨机会。
类似此次DeepSeek国产大模型引发的AI行情,一旦回调,还可以适当参与;而类似“元宇宙”那样的纯短期题材,则容易回调,犹如昙花一现。
图表:产业趋势投资的三个阶段
(来源:招商证券)
02 控制仓位,设置止损
设置拥挤度观察指标,比如量能、价格、资金流向(如下图所示),顺势而为。
在高位放量拉升时不追涨,在缩量回调时分批建仓,控制仓位(比如不高于30%),并严格止损(如跌破10日均线离场)。
图表:拥挤度指标
(来源:兴业证券策略团队)
03 把握内部轮动机会
每一轮主题行情,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伴随板块的内部轮动。
比如这一次AI+行情就是从上游算力硬件端,逐渐向中下游软件服务,以及终端应用端切换,再回到算力……(如文末海报所示)通过内部反复轮动,来消化短期过热的市场情绪。
投资者可以把握内部高切低机会,找到相对性价比高的细分方向介入。
3、如何摆脱“踏空焦虑”?01 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
市场无法精准预测,接受部分踏空是常态。历史数据显示,A股80%的收益来自20%的交易时间,耐心等待比频繁操作更重要。
02 避免追求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2024年9月反弹中,沪深300指数PE从历史20%分位修复至中位数,过早止盈者多数错过后半段涨幅。
03 用定投、杠铃策略战胜踏空焦虑
保留底仓,借助定投计划,或网格策略,投入固定金额至人工智能行业主题ETF(如文末海报所示),以中长期配置对抗短期的波动,当行情再次发动时不缺席、还能够不断降低持仓成本。
也可以采用“杠铃策略”——底仓配置高股息红利资产(公用事业、银行等),3~5成仓位配置成长型低位板块(恒生科技、计算机、软件服务、机械设备等),根据市场风格动态再平衡。
不如试试这样的逆人性操作,你能做到吗?
(不作为投资依据和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提示详见下图)
OPPO reno z和OPPO Reno谁更好?renoz和Reno区别对比
磨料都有哪些种类与性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