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与“四大徽班”的故事

被称为“海子”的什刹海

(什刹海,元代时称积水潭)

也就是运河的终点了

今天的积水潭

是元代运河南来的船队

在元大都停泊的主要码头

于是这里也形成了

热闹繁华的商业集市

到了民国年间

虽然水域面积缩小

但这里却能在北京消夏的美景中胜出

还得说得益于京剧名角儿的频频光临

名角荟萃

现在什刹海

北岸的会贤堂对面

过去每年都照例要搭起

几百人的杂耍棚子上演京剧

1

安徽

名演员如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每次演戏结束,都会在这里游玩观赏。即使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也常会来这里走走。不论什么时候,戏迷们一听说角儿来了,一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话说回来在中国,戏曲历来有水路传播的传统,十六世纪中期,昆曲就是通过大运河北上京师,成为当时整个中国最流行的戏曲。

边演边学

再后来清代乾隆八十寿辰,天下戏曲应诏赴京演出,徽剧“三庆班”的台柱子高朗亭和他的班社,沿着大运河进京一路边走边演,在济宁见识了柳琴戏,在临清碰到了汉剧,在德州和梆子腔同台演出,百花齐放的其他兄弟剧种,给了三庆班脑洞大开的机会。原本只是来祝寿的徽剧“三庆班”,就此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日下看花记》中记载了

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徽班演员高朗亭为“二黄之耆宿”

京剧诞生

那个时候上戏园子成了老北京人最大的爱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百姓,每个人都会哼几句,三庆班意识到皇宫外的老百姓才是戏曲的衣食父母。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徽剧广泛借鉴其他戏曲的曲目、唱腔、表演,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最终在大运河的最北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剧种~ 京剧。京剧历来被誉为中国艺术之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豫剧、越剧),号称中国第一戏。而诞生于徽州的徽剧便是“国粹”京剧的鼻祖“、素有“中国第一戏之母”的称号。

《同光十三绝》

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

该画绘有

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

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

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

京剧鼻祖

京剧历来被誉为中国艺术之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豫剧、越剧),号称中国第一戏。而诞生于徽州的徽剧便是“国粹”京剧的鼻祖“、素有“中国第一戏之母”的称号。

大运河的传播之功

从徽剧诞生到现在的300多年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有了运河,才有了戏曲,包括徽剧在内的传播,因为有了运河上的商业繁荣,中国的戏剧舞台才更加多姿多彩;当然历史从来都不否认,普通的老百姓才是民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是他们把唱戏的习惯与当地的茶歌、山歌等文化不断结合,才慢慢有了风韵独特的徽剧。

徽州文化之见证

从前的百姓,结婚、搬新居、老人做寿都要唱徽剧,唱徽剧就是表达快乐的方式,就是告慰父老乡亲的真情流露。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爱戏的观众,徽剧才能从民间走向庙堂,从庙堂又重回民间,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对于徽州的百姓而言,徽剧在台上唱的不仅是忠孝节义,更是百姓心中崇尚的精神信仰。

我们都是守护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小米手环恢复出厂设置在哪里
诺基亚 720 (2013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