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度评价一百年来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这是我国第十七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也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必将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一往无前、勇毅前行,以劳动创造成就民族伟业,以团结奋斗铸就时代辉煌。
一、从历史中走来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强调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百年来,中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中心任务建功立业,谱写了恢宏壮丽的劳动篇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劳动,早已写进百余年风雨兼程的历史中,镶嵌在实实在在的制度里。
(一)劳模精神的孕育形成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高度重视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在全社会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模辈出、群星灿烂。
我国的劳模评选制度与党的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借鉴了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起源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运动,发展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劳动生产运动和劳动英雄评选活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劳动英雄为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包括“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支前模范”马毛姐、“妇女活动带头人”郭凤英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内的劳动英雄。这一时期的劳模精神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5年1月,毛泽东在题为《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中评价: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中国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模评选表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49年至196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共举行了4次劳模表彰工作会议,突显了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并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治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劳动实践,实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劳动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这一时期,评选出来的劳模通常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良好生产能力的“老黄牛式”技术工人,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倪志福等劳模群像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时代丰碑,这一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则演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劳模评选工作应势而兴,迅速得到恢复。从1977年4月到197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举行了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生产力标准成为这一时期劳模评选的主要标准:“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随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方针明确,袁隆平、陈景润、邓稼先、林巧稚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这一时期的劳动模范不仅要具有无私奉献、拼命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事业的突出贡献。
1989年之后,评选表彰愈发规范有序,劳模制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截至2025年,共进行了8次全国性劳模表彰,并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纵观不同时期,一方面,劳模评选制度一直在与时俱进,劳模精神内涵也相应被赋予了特有的时代元素,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中“变”的特质;另一方面,劳动模范作为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引领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导向作用不曾改变,又充分体现了规律性“不变”的特质。2005年4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至此,劳模精神的内涵形成完整表述。
(二)劳动精神的孕育形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早已沉淀为优秀劳动品质,镌刻进民族精神品格之中。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历代的礼仪制度、诗词歌赋、家训家风、神话传说中都有许多关于劳动的内容。劳动精神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成为中华民族厚重深沉的文化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解除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制定了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在各根据地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在劳动人民中树立了“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劳动观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出厂,国产首批“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生产,“人民第一号”火车诞生,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第一架飞机上天……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发扬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将劳动热情汇聚成无穷的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艰苦创业,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劳动精神的内涵。
在激越奋进的改革岁月,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第一要务。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感召下,亿万劳动者以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时代洪流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
进入新时代,劳动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发表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将劳动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深刻阐释了劳动对于实现个人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港珠澳大桥通车……凝结着广大劳动者智慧的一个个超级工程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三)工匠精神的孕育形成
随着人类社会社会分工的发展,“工匠”的内涵逐渐拓展至有某方面熟练技能、技艺高超的劳动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建筑业、丝绸业、瓷器业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卓尔不群的工匠人才,这一群体植根于农耕文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既有擅工尚巧的价值追求,也有精益求精的自我超越,还有以技悟道的境界追求。在生产力发展的长河中,工匠群体经历了一个自我发展和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过程,形成了手艺工匠、机械工匠和数字工匠三种历史形态,在劳动实践中凝结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优秀职业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过艰苦努力,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工匠精神再度焕发生机。八级工制度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技术技能人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21世纪以后,中国崛起成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重点。这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要求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求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操作的精准度,不断追求突破创新,涌现出艾爱国、许振超、高凤林等一大批现代化工匠。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日益完善,并在整个社会层面成为备受推崇和重视的精神力量。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是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丰富内涵的首次集中阐述。2021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特定概念,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渊”与“流”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闪烁着时代发展的耀眼光辉,其内涵也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生动体现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质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对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资本论》中这样生动表述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解放必须首先实现劳动的解放,因为劳动不是异化于人之外迫使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手段,而应是人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真正体现出劳动者的自主性,劳动不再是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本性的东西,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肯定自己,在劳动中感受幸福,在劳动中体现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这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土壤。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地指明了劳动这一要素有别于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的本质所在,确立了劳动者在社会财富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深刻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通过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继承和弘扬劳动者伟大的劳动价值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精神文明的产物,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战斗力、感染力、凝聚力、影响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贯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钻木取火、神农氏教民稼穑、大禹治水的劳动故事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等,均详细记载了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自然科学、工业制造、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劳动创造和发明成就。
事实上,中国历代的礼仪制度、诗词歌赋、家训家风中也有许多关于劳动的内容。古代文人撰写了大量关于劳动的诗篇,比如李绅的《悯农》、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陆游的《游山西村》等,都表达了当时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深切关怀,这些共同的文化认知融会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华儿女在辛勤的劳动中锤炼形成的朴实、勤奋的优秀品格,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民族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创造民族辉煌的重要力量和推动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崇劳厚生精神因子的继承与阐发。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根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孕育、成长和发展,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培养和表彰的一批批劳动模范,在革命根据地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模范以无私奉献、团结苦干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精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不仅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更在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中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光荣绽放
“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褒扬广大劳模工匠,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劳模和广大劳动者,礼赞劳动创造,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勉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承担庄严使命,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
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名列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锤炼出的鲜明政治品格,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都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劳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者为内核,包含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导向、劳动技能水平三个层次,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工人阶级群体中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的重要精神动力。
就精神载体而言,三个精神在产生机制、评价标准、时代背景、职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三个精神的内涵也具有共同特征: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文化的精髓,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蕴;都立足于职业岗位,取得了突出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都练就了卓越技能,用个人的劳动实践阐释了劳动的至臻境界,具有共同的价值实现。三个精神各有侧重,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期望的那样,广大劳动模范要用干劲、闯劲、钻劲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干劲”“闯劲”“钻劲”这6个字,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让广大劳动者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方向。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教育导向、爱国情怀、道德提升等方面高度契合。作为个体,劳模工匠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是个人践行的典范;作为公民,他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价值取向,是价值引领的旗帜;作为人民中的一分子,他们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中,是价值实现的楷模。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就是要给劳动者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用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托相生
人类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伟大实践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的战略考量。他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从对应的生成主体来看,劳模精神产生于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群体,劳动精神则来自广大劳动者群体,而工匠精神主要产生于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群体。从实践路径来看,劳动精神指向全体劳动者,是每一个合格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特征,要求劳动者具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素养。工匠精神则侧重于指向技能劳动者,是专业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特征。劳模精神指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指劳动模范在具备劳动精神基础上应该具备的精神特征。尽管这三种精神产生过程中对应的主体不同,但当三种精神升华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精神特质时,就一起成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引领,值得每一位劳动者学习、体悟和实践。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着我国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用劳动推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依然紧密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必将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矢志奋斗,开创美好未来。
四、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中国工会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以劳动创造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建设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能支撑,并号召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首次专门部署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在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建设方面,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和培育作用。劳模工匠不仅是爱劳动、会劳动的典范,更是懂技术、会创新的楷模。立足新发展阶段,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和价值引领作用,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创新创造、攻坚克难,积极构建以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为龙头的多层级、多行业、广覆盖的竞赛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建功立业和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开拓进取,在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胆探索,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是每个时代劳动精神的典型化身,正是由于劳模群体和工匠群体的劳动精神风貌“好”、劳动价值导向“正”、劳动技能水平“高”,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和有效载体。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涵盖劳动精神的激发、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型。深入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使青年学子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劳动者应该养成诚实劳动的优秀品质,掌握创造性劳动的技能,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我国开启新征程奋进伟力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新征程上,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推进我们的宏伟事业,更加需要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顽强奋斗、拼搏进取的力量源泉,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引擎,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在激发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骄人业绩和重大贡献,体现了辛勤劳动的价值,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学习榜样;诠释了诚实劳动的内涵,为广大劳动者确立了奋斗标杆;展现了创造性劳动的巨大力量,让广大劳动者看到了奋斗方向。
历史赋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伟大而艰巨的使命,时代召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谱写壮丽而崭新的篇章。劳动模范来自人民群众,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国家的栋梁;也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领头雁。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要让实干担当在新时代蔚然成风,让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在新征程上再出发,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用创造拥抱新时代,以奋斗铸就新辉煌,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作者李珂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学院院长;李悦群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白蚁蚁后为什么那么大(蚁后为什么那么大)
九阳燃气灶质保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