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经典解析
刘备征战一生,临终之际,当有千言万语向刘禅叮嘱,然提笔作书,不过一百余字。文字不多,却也极其精到,详尽列出了他老人家成为这辈子的重要读书书单,这些书单里隐藏着刘备能从卖草席者成为帝王的智慧秘密。
第一本书是《汉书》。读史使人明智,刘备生活在东汉,当时还没有机会获得东汉的历史书,只能看到描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刘备把这本书推荐给儿子,一是告诉他,咱大汉朝是正统,你接着你爹的事业干,这是道统;二是让儿子从历史中获得治国的经验,看看大汉朝是如何一步步起来,如何一步步被人耗散的,有了治国成与败的两方面经验,就会让人有实际的掌控国家的能力。
第二本书是《礼记》。作为蜀国领导人,一定要树立政治规矩,有了政治规矩才有政治威严。刘备希望儿子从《礼记》中懂得如何以礼治国,如何一言一行保持君主的威严、气质、形象,从而顺利成为一名政治家。
第三本书是《六韬》。《六韬》托名太公兵法,其实是战国后期的书。这本书充分吸收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并详尽说明如何带兵、训兵,如何秘密通讯,如何行军变阵,如何选用兵将,如何治理大臣等,都有深刻的论述。
刘备听说曹操注释《孙子兵法》,自己就暗暗地苦读《六韬》,希望自己在谋略上不逊于曹操。可见这本书很有用。
第四本书是《商君书》。《商君书》是商鞅的作品,这本书是历代皇家的太子教材,其核心思想是如何最大可能的让老百姓和士兵成为听话的工具,如果牢牢地控制人民和士兵,如何使士兵很有战斗力地为你卖命。
第五本书《申子》《韩非子》,《申子》的书已经没有了,现在只能看到只言片语,他的思想基本上被韩非子吸收了,所以这里两本书合成一本,只说《韩非子》。这本书是韩非子投奔嬴政时的投名状,深刻描述了各种最高管理者的腹黑心术精华,是一本权力教科书。如果说《商君书》是如何控制老百姓的书,那么,《韩非子》就是如何控制大臣的书。
第六本书是《管子》,《管子》是托名管仲的作品,是一本最全面的治国策略书,有治国之道、有经商之道,有军事之道,有修心之道。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读书改变气质。读书改变命运。刘备也还是对刘禅心存希望,期待改变当时国家的命运。
欧阳祯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兼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们推荐的就是这些啦
我们下期再见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帮助中心
惠坊街最特别的咖啡馆,绍兴仅有两家,却令全城人为此着迷